搜索

新闻中心
安徽民营经济“春风劲吹”

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5-02-27 17:28:57   浏览:

  五金登顶安徽民企榜首……这片土地上,民营经济的活力与韧性正以“龙头引领、高端突破、创新驱动”的立体格局,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民营经济贡献全省71%的GDP、84%的税收和86%的城镇新增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压舱石”。安徽如何以政策、产业与创新的三重合力,让民营经济“春回大地”?

  在2024年安徽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联宝科技、阳光电源、比亚迪合肥基地等企业稳居前列。其中,阳光电源以722.5亿元年营收成为安徽第一大民企。这一变化不仅折射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势头,更凸显安徽民企在“双碳”战略下的转型升级决心。

  科大讯飞凭借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连续多年研发投入强度超17%,其语音识别系统覆盖全球5亿用户;比亚迪合肥基地年产能突破60万辆,带动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超1600亿元。而蔚来控股以万人研发团队、111.89亿元研发投入,稳居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第一梯队。这些龙头企业的崛起,离不开安徽“顶格推进”的政策支持。2024年,全省落实惠企资金22.5亿元,新增企业56亿元,并通过“综合查一次”改革减少行政干预,让企业家“站C位、得实惠”。

  国轩高科在德国大众加持下,构建从矿产开采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成为全球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中鼎集团依托宁国智能底盘系统制造基地,产品打入特斯拉、宝马供应链,海外营收占比超40%。正如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所言:“安徽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将本土创新与全球市场无缝对接。”

  2024年,安徽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七大装备制造强省,其中高端装备占比45%,光伏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安徽“双核多基地”产业布局的精准发力。合肥、芜湖打造创新研发双核,马鞍山、滁州等六市形成特色制造基地,县域则聚焦“小而美”的专精特新集群。

  在芜湖埃夫特车间,负荷300公斤的超重载机器人完成最后调试,其关键零部件100%自主可控。马鞍山长江机床的高端数控折弯机获厄瓜多尔客商青睐,凭借激光角度校正技术拿下亿元订单。而合肥美亚光电的色选机全球专利申请量前十中独占六席,成为农产品检测领域的“隐形冠军”。

  安徽以“链长制”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例如,“芜马合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六轴机器人出货量居国产品牌首位;宁国市依托中鼎集团打造智能底盘系统基地,形成从材料研发到总成组装的完整链条。2024年,全省累计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908个,应流集团航空发动机叶片、中联农机甘蔗收获机等产品实现进口替代,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安徽,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实打实的产业动能。2024年,全省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达463亿元,同比增长51%,7.03万研发人员推动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95%。

  安徽聚焦高端装备七大细分领域,设立135亿元主题母基金,支持企业突破整机关键技术。例如,合肥欣奕华的钙钛矿真空镀膜机打破国外垄断,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借助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延伸拓展。

  产学研合作更是常态,宁国市与合工大、安工程共建研究院,实施11个联合技术攻关项目;芜湖航空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钻石飞机专利申请量跃居全国第三。

  从“机器换人”到“数据驱动”,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0余个,维天运通依托“鼎造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物流调度效率提升30%。全柴动力投入10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产能提升22%、成本降低15%。

  数字化转型不仅降本增效,更催生新业态。科大讯飞“城市大脑”接入全省50%以上政务服务场景,惠科光电的柔性屏技术打开车载显示新市场。

  在低碳经济“新赛道”,安徽同样有建树。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全球市占率超30%,助力安徽光伏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减少50%碳排放。政策层面,安徽率先推行“两统筹一次查”改革,在制造业试点绿色智能铸造集群,推动单位GDP能耗下降18%。

  安徽提出“民营经济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必须让创新之火燎原、让开放之门洞开、让服务之水长流。”从龙头民企的全球竞逐,到高端制造的集群突破,再到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安徽民营经济的“春天”不仅是市场的回暖,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安徽正以民营经济为支点,撬动制造强省的未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安徽民营经济“春风劲吹”